秦二世漆城墙一事,听起来像野史。其实出自《史记•滑稽列传》。原文是“二世立,又欲漆其城。优旃曰:‘善。主上虽无言,臣固将请之。漆城虽于百姓愁费,然佳哉!漆城荡荡,冦来不能上。即欲就之,易为漆耳,顾难为荫室。’于是二世笑之,以其故止。”
秦二世胡亥登基之时,曾下令把咸阳城墙都涂上大漆。要是秦二世果真这么做了,那今天的长城可就更是奇观了。不过后来这个提议并没有实施,主要原因还不是大漆不够,而是因为上大漆的过程中,每上一层都要阴干。城墙上没办法阴干,只能作罢。
自号始皇帝的嬴政更是以前所未有的奢华将其墓葬中的近八千件陶俑、陶马表面涂饰大漆,连墓葬中的木质战车、弓干、铍韬、箭箙、兵器柄等遗物上都髹之以漆。比始皇帝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二世皇帝胡亥,甚至想用大漆将他的阿房宫都涂上一遍。
为什么要先刷漆后上颜料,学术界至今没有定论。只可惜秦始皇的奢华创意相当短命:随着生漆层的老化,其与陶器的结合程度越来越差,埋藏久了极易分离;颜料层反而和周围的泥土比较亲近,彼此粘连。于是乎,彩绘纷纷脱离陶俑,粘在了泥土上。
这件秦俑的大部分身体已被取走,铠甲和裤子的彩绘却留在了土里,这也是一块粘在泥巴上的彩绘,原本是秦俑皮铠甲边缘的装饰花纹。
历经两千年的磨难,当兵马俑终于出现在考古队员面前时,身上的彩绘已经非常“斑驳”。然而对于残存的彩绘而言,最后的考验才刚刚开始,问题还是出在生漆层上。
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媒介,除了水墨、陶瓷,就是漆器(lacquer),漆器的历史距今约八千多年。
我国发现和使用天然生漆可追朔到公元前七千多年前,据史籍记载“漆之为用也,始于书竹简,而舜作食器,黑漆之,禹作祭器,黑漆其外,朱画其内。”《庄子•人世间》就有“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的记载。生漆具有防腐蚀、耐强酸、耐强碱、防潮绝缘、耐高温、耐土抗性等。天然生漆也是世界公认“涂料之王”的 美名。
|